图片

欢迎访问校友总会网站 今天是

>> 首页 >> 校友文苑 >> 正文

杨旭和他的“海岱金石馆”

杨旭和他的“海岱金石馆”

作者: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民间美术部主任 王雪峰

早些年艺术市场火的时候,杨旭帮我在山东卖了好多画,那时他虽然年轻,但是我已看出他与一般书画经纪人之间的差别,他策划展览、出画册、办书院,显示出他在经商之余,是将艺术当做文化事业去做的,他对艺术市场和艺术家的评价完全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比起那些空头理论家强了许多,因此在艺术发展上我有很多事情是经常和他沟通交流的,甚而至于是请教的。在书画市场热潮退却之后,杨旭回归了本行,开始了文玩拓片的买卖。这和我的专业兴趣是一致的,因此他一有好的拓片总要送我一份,供我学习,现如今他将所藏画像石的拓片都送了我一份,我在办公室每周轮挂一张,不断地观摩学习,这开启了我对画像石研究的兴趣。本来我所在的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的诸多民间美术的藏品与汉代的画像石图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视野,民间美术的研究要进入大的视觉文化的空间中去,将考古学所得材料也纳入到研究的对象中去这才能真正进入民间美术的图像的内涵中去。

杨旭从做买卖逐渐走向了文化事业,我关注他早些年将他的所藏一幅唐代僧侣的拓片送给北京的一些专家学者,并请他们撰写研究文章发表,就反映出他的文创设想。这些年随着画像石收藏越来越丰富,杨旭终于成了一位民间学者,他亲自为他的每一件作品撰写图说,翻阅文献,引经据典,请教诸家,不仅在画像石图像内容解读,而且在画像石风格、题材鉴定上有了专业的眼光。每当我和他探讨当代汉画研究得失,他皆能给予每个研究者较为到位的评价。随着藏品的增多,杨旭终于有了建一个“海岱金石馆”的想法。显然杨旭对这个馆名是琢磨过的,“海岱”语出《尚书·禹贡》,是从渤海至泰山之间的地带,他的老家淄博所在其中。这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而历史都在这些历史遗存的物质材料之中可以得以验证和拓展。这个馆的建设是杨旭作为一个民间学者的学术理想所在。中国人对于学问的研究向来强调“知”和“行”相一致。要在“知”中求,“行”中学,最终达到知行合一,但是近代以来,西方的学术体系造就了中国教育中出现了大批光有“知”而无“行”的所谓的“书呆子”。在我们身边美术学博士不懂书画鉴赏的大有人在。而杨旭在实践中,面对实物研究迅速积累知识经验,并求证于书本典籍而形成的知识系统极具实战性。多年来,我在古物收藏中常发图求教于他,他往往能一眼判断,并说出来龙去脉,这着实令我惊讶。事实上在民间有大量的鉴定高手,他们都是在实践中长期积累而形成敏锐的鉴别能力,这给予当下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杨旭的“海岱金石馆”必将造福于当地群众的,任何一个馆的建设,本质上都是一个学校,试想如果淄博感兴趣的孩子都去到这个馆里研学,能够掌握画像石上图像的知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将给孩子们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说不准这就可能成为改变孩子的重要事件。因而这给杨旭在公教服务以及研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如何更好的为地方服务的问题。如果能使淄博的学生有所收获,那必将功德无量。另外,从研究的角度而言,很多民间收藏可以补充国家收藏的不足,尤其是一些研究独缺的资料,有可能藏于民间。比如说关于佛教早期在中国传播的问题,在鲁西南的画像石中就有存在。因为我在做这方面研究,拜托杨旭在同行间寻找一些画像石中的早期佛教资料,杨旭是个有心人,这些年每年都有一些新的发现,有些资料证明了文献记载,有些资料甚至可以改变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因此,民间博物馆无形之中也是一个资料传播的平台,为学者研究提供另一种资料视角。

现实从来不会辜负有心的人,问题是我们如何发心,杨旭从年青时就想做一番文化事业,在这其间,他不仅成为成长为一个地方学者,而且终将他的收藏汇以成馆。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每一个地方的民间文化基地都是一颗文化自信的种子。愿“海岱金石馆”承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文会友,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访问次数: 发布时间: 2025-08-06 13:32:06 编辑: 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