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欢迎访问校友总会网站 今天是

>> 首页 >> 校友文苑 >> 正文

以校友的名义

以校友的名义

作者:1983级校友袁杰伟

我曾是一个很不愿意打扰别人的人。

每次到外地出差,明明此地有熟人和朋友,曾在一起聚的时候朋友真诚地说“下次来一定打电话”。我也曾头像鸡啄米一般点头答应:“一定一定”。但真正到了那个地方,却把朋友席间的话当作假话,根本就不联系。

不要人接,宁愿自己打滴滴、或者坐地铁或公交。觉得这给别人省了很多麻烦,否则这十多二十块钱的车费会欠下好大一个人情。

宁愿自己到大众餐馆里吃一个煲仔饭,也决不打电话与朋友共进午餐或晚餐,怕应酬,怕喝酒,怕耽误时间。悄悄地来,办完事悄悄地走,不带走别人天空下的一片云彩。

曾经多少年,我都为自己的这道“不打扰”的人生哲、学自鸣得意:认为这样活得自在,过得轻松、独善其身。

也曾经嘲笑过一些曾被婉拒的人:“上次我到这里,打你电话你不接”。

也曾嘲笑那些人还没有动身,就多方联系目的地所在城市的熟人朋友,为自己的行程造势,搞得满城风雨、众人皆知。

我觉得这些人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就是不知道独善其身、自得其乐。

个人与个人的交往,也许确实存在怕被打扰的情况,因而有些信守“慎独”哲学的人,一辈子也不怎么与人交往,既不“麻烦”别人,也不想让别人“麻烦”自己。就这样“与众乐乐,不如独乐乐”地生活着,生活且慎独着,生活且自得着。

但是校友会改变了我。

与“校友”打交道,毕竟不同于与“校友”个人打交道。“校友”与“校友”个人,是普遍性与特珠性的关系。作为特殊性,校友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作为普遍性,校友感情普遍存在,就像一座无形的矿藏,采则有,不采则无。
    虽然校友会这样的组织,有时还组织捐款,组织做公益,组织活动,要耗费时间和金钱。但我看到,还是有很多人参加,而且那些参加校友会的,那些积极分子、那些活跃分子、那些请客捐款的人,多为成功之辈。

是校友的聚会,让人找到了一家人的感觉,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因此,我总是把我到外地的行程,提前一个星期或十来天告诉目的地城市的校友。校友便开始联系,开始组织,有能来的,有不能来的。这很正常,但总有能来的,能来三五个,两三个,不也很好吗?

就像这次我到广州,因为有提前告知,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

在珠江新城下地铁后,按照校友小崔早就告诉我的,从D出口出站,按照导引,来到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楼下。

这里,要出示身份证办通行证方可进出。

为了免去我办证的麻烦,小崔早就在一楼等我,连通行证也办好了。我们坐电梯很快就到了三十八楼。进门之后,久候的校友们一个个站了起来,我立马前趋,为自己的迟到致歉,握住每一双热情的手,他们是:律师刘祥红、人寿公司崔鸽,在花都任教的何雨晴和她的先生老潘,深圳来的动画剧编剧王代旺。

在这陌生的都市,在这广州最高大上的办公楼内,一下子见到了家人。下午茶、水果、沙发,一切陈设整齐。一江之隔,便是广州地标小蛮腰,这是白天观赏小蛮腰的最佳位置,如此的近距离,如此的正面,隔着一江珠水,真是风景这边独好。在这里喝着下午茶,分享着人生经历,聊着母校师友之间的往事,真是人生至美时刻。

此刻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享?

正聊着,体卫系的校友、崔鸽的领导谭日荣敲门而进,夸张地敬一个礼,热情地跟大家打招呼。他跟文学院很有缘分,也很爱好文学。他的短暂热聊给我们的小聚吹过一阵劲风。给人的感觉,就像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热情的邻居也过来打个招呼。

刘祥红校友安排晚宴,只因我不能饮酒,才略欠一分气氛。但又增了几分家人相聚的放松与亲切。

祥红校友的办公地点,亦在珠江新城,在另一栋高大的美楼之内。这平时只能在路边远观的风景,我现在轻松进到其内里。大厅里靠着落地玻璃那边,有一排六只简易木椅,就是供人累了时坐到这里观珠江风景和小蛮腰的。夜晚的小蛮腰,五光十色,风情万种,夜色里的珠江,七彩斑澜。这是夜晚观珠江和小蛮腰的绝佳之处。

小子何幸,能出入如此高大上之境地?乃托校友之福也。

因为校友,我的世界变得更大,也变得更美。


访问次数: 发布时间: 2025-08-06 13:44:00 编辑: 校友会